【红楼字词】“鹾政”(cuó zhèng)

发布日期:2025-08-07 07:12    点击次数:120

图片

图片

“鹾政”(cuó zhèng)

释义

鹾:古称“盐”,亦指咸味(《说文》:“齹,碱也”);  政:国家专项事务管理(如“财政”“邮政”)。  合义专指食盐专营管理事务,涵盖生产、运输、征税、缉私全链条。

其核心含义指古代官府对食盐生产、运输及税收等事务的管理体系。该词在明清文献中高频出现,如《明史》记载官员范鏓曾提出“鹾政十要”改革方案,清代魏源《筹鹺篇》则强调“化私为官”的盐务治理理念。相关术语包括鹾课(盐税)、鹾商(盐商)、鹾法(盐务法规)等,形成以盐务管理为核心的语义集群。

图片

溯源

这个词语最早完整出现于明沈德符《万历野获编·司道·盐运使》:“天下六转运使理鹺政,而两淮盐课居五运司之大半。”此处明确以“鹾政”指代盐务管理体系,凸显两淮盐税的核心地位。《明史·范鏓传》进一步强化其官方属性:“迁两淮盐运使,条上鹺政十要”,显示该词已成为制度术语。

清代沿用,魏源《筹鹾篇》深化理论:“有阴阳即有官私,故鹺政之要,不出化私为官”,揭示盐政本质是官营与私盐的博弈。  

在《红楼梦》第二回以“今岁鹾政点的是林如海”,将林如海(林黛玉之父)的官职“巡盐御史”雅称为“鹾政”,赋予文学意象。

这个词语具有一定的时代性,仅适用于明清盐务制度语境,现代盐业称“盐政管理”。也具有一定的专业性,多出现于经济史、制度史文献,非日常生活用语。所以使用时需注意对象错位:

❌ 误用:“宋代鹾政改革”(宋称“盐法”或“榷盐”)  

✅ 正用:“道光朝鹾政衰微,引发漕盐之争”。

与其横向职能相关联的有漕政:指粮食运输(与盐运并称“漕盐”);茶政指茶叶专卖(明清“盐茶道”兼管);关政指海关税务(如粤海关监督兼管盐务)。

这个词语曾经有财政生命线的象征意义。明清盐税占财政收入30%-50%,所谓“国用之源在鹾政”,其兴衰直接关联王朝存亡:如鼎盛时期,乾隆朝两淮盐运使年征税银600万两(占全国盐税1/4);至道光时私盐泛滥,盐税锐减,成为鸦片战争财政诱因之一,也是鹾政彻底腐败崩坏的时期。

“鹾政”在文学中常隐喻官商黑幕:如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直斥:“盐商捐官,鹾政成利窟”。  

如需深入研究,可参考:《中国盐政史》(左树珍)、《明清两淮盐政与盐商》(王振忠),或从《朱批奏折·财政类》解析原始档案中的“鹾政”实态。

图片

出处

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二回:“那日,偶又游至维扬地面,因闻得今岁鹾政点的是林如海。这林如海姓林名海,表字如海。乃是前科的探花,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,本贯姑苏人氏,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,到任方一月有馀。”

图片

【红楼字词】担风袖月(dān fēng xiù yuè)【红楼字词】逡巡(qūn xún)【红楼字词】麻屣鹑衣(má xǐ chún yī)

图片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